无人机撞落大雁事件敲响警钟 生态保护红线不容逾越
20251110 阅读(
)
自然保护区的不速之客
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本应和谐的观鸟活动以悲剧收场。一架用于拍摄鸟浪的无人机与飞行中的大雁发生碰撞,导致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坠落死亡。更令人痛心的是,无人机操作者始终未曾现身,涉事设备后来被人悄悄取走,这起事件最终成为一桩"无头公案"。
时值东营黄河口观鸟季,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栖息觅食,形成壮观的"鸟浪"奇景。然而,一些摄影爱好者为了获取独特视角,使用无人机进行低空追逐拍摄,甚至不惜冲散鸟群进行诱导拍摄。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干扰候鸟的正常生活,更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生态红线遭遇科技挑战
无人机在自然保护区的无序飞行,正在成为生态保护的新难题。黄河三角洲作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有大量珍稀鸟类在此停歇。无人机的轰鸣声和近距离追逐,严重打乱了候鸟的觅食与休息节奏,消耗它们为长途迁徙储备的宝贵能量。
此次大雁死亡事件绝非个案。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类似干扰野生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鸟类繁殖季节,无人机的干扰可能导致雏鸟死亡、巢穴废弃等严重后果。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拍摄行为,违背了观鸟活动的初衷。
执法困境亟待破解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从事"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无人机操作者往往远离飞行现场,使得管理人员难以精准定位责任人。同时,保护区工作人员缺乏执法权,即便发现违规行为也只能劝阻而无法处罚。
这种"有人劝、无人罚"的管理困境,导致违规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保护区管理站虽然加大了巡逻力度,但面对广袤的保护区域和隐蔽的飞行行为,人力监管显得力不从心。法律条文与实际执行之间的落差,亟待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
完善监管需多方合力
解决无人机扰鸟问题,需要从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和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细化自然保护区无人机飞行的禁飞范围,明确低空追逐、持续盘旋等具体扰鸟行为的认定标准。同时要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赋予管理人员相应的执法权限。
技术手段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设立电子围栏、使用无人机侦测设备等技术措施,实现对保护区的智能监控。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只有让法律长出牙齿,才能有效遏制违规飞行行为。
文明观鸟需要理念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无人机扰鸟问题,还需要推动观鸟理念的转变。真正的自然摄影应该建立在尊重生态、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摄影爱好者应当恪守伦理底线,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对野生动物造成干扰。以伤害野生动物为代价换来的镜头,不仅违背了摄影的初衷,更是对自然的不尊重。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设立观鸟平台、制定观鸟规范等方式,引导游客文明观鸟。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候鸟迁徙的艰辛和保护区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只有当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不文明观鸟行为。
这起无人机撞落大雁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守住生态红线,才能让万千候鸟在蓝天自由翱翔,留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