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严查无人机“黑飞” 专项整治查处案件超2500起
20251117 阅读(
)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自8月底启动无人机“黑飞”专项整治以来,上海警方持续开展精准打击行动。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已累计查处相关案件2526起,对2491名违法人员依法予以处罚。这一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期间飞手和无人机的主动登记数量分别上升20.2%和26%,显示出规范管理措施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从查处情况分析,个人航拍爱好者成为“黑飞”行为的主要群体,其中临时来沪人员的违规飞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景区和网红打卡点成为“黑飞”行为的高发区域,同时企业因工程需要实施的违规飞行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些特点为后续针对性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航拍爱好者成为监管重点
在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例中,个人航拍爱好者的违规行为尤为突出。一名高校学生在海湾渔人码头景区游玩时,为拍摄海边落日和摩天轮景观,将无人机飞行至200米高度,远超120米的限高标准。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天安千树商场,一名摄影爱好者为追求拍摄效果,将无人机飞至500米高空进行航拍。
这些案例反映出部分航拍爱好者对飞行规定的认知不足,过于注重拍摄效果而忽视安全规范。警方提醒,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限制是基于空域安全考虑而设定,违规超高飞行可能对航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这种行为的潜在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企业违规飞行问题突出
除个人航拍外,企业因工作需要实施的“黑飞”行为也值得关注。在宝山区,一家工厂聘请飞手使用未报备注册的无人机对厂房面积进行估测;青浦区三塘村也有人员因测绘需要,在未完成注册登记的情况下进行航拍作业。这些案例表明,部分企业对无人机使用的规范要求认识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警方在执法过程中注重教育引导。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同时,民警会指导相关人员完成无人机注册登记手续,帮助企业建立规范使用无人机的意识。这种执法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技术破解行为受到严厉打击
专项整治中还发现了一些技术性违规行为。有飞手通过使用“破解版”无人机来规避飞行区域限制,这种行为受到了警方的重点打击。长宁区一名飞手为直播团队进行航拍时,使用经过破解的无人机在机场净空区飞行;闵行区一名商业摄影师不仅自行破解多台无人机,还通过网络渠道提供破解服务非法获利。
这类行为由于危害性更大,警方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打击措施。专门成立的课题组对非法改装、破解飞控系统等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精准查处,有效强化了社会面震慑效应。目前,相关违法人员均已受到行政处罚。
规范管理需社会共同参与
警方强调,维护低空秩序和安全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职责,也需要每位无人机使用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为飞手提供了便捷的实名登记服务,同时通过“随申办”等渠道可以方便地进行飞行计划报备。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警方呼吁广大飞手严格遵守飞行报备、高度限制和禁飞区管理等规定,共同维护城市空域安全。只有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才能确保无人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持续深入的专项整治,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无人机管理体系。这种规范管理不仅保障了城市空域安全,也为无人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无人机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