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控制无人机亮相航展 仿生科技开启智能飞行新纪元

20251117 阅读( )

脑电控制技术实现突破
在近期举办的航空展览中,一项突破性的脑电控制无人机系统成为焦点。参观者只需佩戴特制"脑电帽",就能通过意念实时操控无人机编队。这套系统通过采集8通道脑电信号,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解析用户意图,实现了低延迟、多机协同的精确控制。现场体验者只需注视屏幕上的特定方向,就能指挥无人机完成起飞、升降等系列动作,展现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巨大进步。

这项由空军军医大学与上海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的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操作需求,在军事应用层面更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风险。科研团队表示,该系统目前已能实现多架无人机的编队集群协同控制,为未来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仿生扑翼无人机高原显威
展会上另一亮点是模仿高原鹰类研制的仿生扑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通过模拟鸟类飞行方式,实现了高效推进和灵活机动,特别适合执行侦察任务。研发团队透露,该无人机已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地区成功完成五机协同飞行侦察任务,突破了高空环境下的技术瓶颈。

设计团队表示,扑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复杂程度较高,飞行控制算法研究难度大,同时还要兼顾目标识别与定位跟踪等功能。目前该产品已具备自主巡航、避障、多机协同等先进功能,展现了我国在仿生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实力。

复合翼设计拓展应用场景
采用复合翼设计的无人机同样引人注目。这种无人机在机翼两侧配备可展开的旋翼装置,既能实现垂直起降,又能在升空后转换为平飞模式。这种设计使无人机能够在复杂地形环境中灵活起降,同时保证高速飞行性能,有效延长了续航时间。

与传统固定翼无人机相比,复合翼设计融合了多种飞行模式的优势,特别适合执行需要频繁起降的侦察任务。现场技术人员演示了从垂直起飞到高速平飞的全过程,展现了无人机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老旧装备焕发新生
展览中还首次公开展示了经过无人化改造的歼-6无人机。通过对退役歼击机加装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这些老旧装备重新获得了作战能力。军事专家指出,这种创新做法为大量退役装备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歼-6战机作为我国空军历史上装备数量最多的机型,其无人化改造不仅节约了资源,更拓展了无人作战的新模式。这种"老装备+新技术"的融合模式,体现了装备发展的创新思维。

智能集群协同成趋势
本次展览的多款无人机都强调了集群协同作战能力。从脑电控制的多机编队,到高原环境的五机协同,无人机集群化、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专家表示,未来无人机作战将更加注重体系效能,通过集群协作实现更复杂的任务目标。

这种发展趋势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通过脑电信号直接控制,还是采用自主协同算法,都需要确保多机之间的精确配合与安全可靠。现场展示的各种控制方式,为未来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路径。

军民融合成果显著
本次展示的多项无人机技术都体现了军民融合的特点。军队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通力合作,将医学工程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创新性的技术成果。这种跨界合作模式,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从脑电控制到仿生设计,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在民用领域同样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览中呈现的这些创新成果,展现了我国无人机技术发展的蓬勃活力。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智能无人机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0900-61

    联系方式

    更多服务信息

    翼启学公众号

    翼启学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科曼未来元士(南京)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5172267号-1